仓廪实,天下安。12月12日,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,2022年全年粮食实现增产丰收。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3731亿斤(68653万吨),比上年增加74亿斤,增长0.5%,实现粮食生产“十九连丰”。粮食丰收来之不易,由于粮食主产区遭遇秋汛夏旱,秋粮和夏粮都面临严禁挑战,而在救灾资金、高标准农田以及农业科技等作用下,自然灾害的影响降到了最小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有专家表示,粮食丰收稳定住了粮价,进而稳定了物价水平,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提供了支撑,中国人将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的手里。同时,中国农业还有巨大的潜力,应在科技加持下,不断努力探索粮食可持续发展道路。
来之不易的丰收
统计数据显示,2022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.75亿亩,比上年增加1051.9万亩,增长0.6%;全国粮食作物单产386.8公斤/亩,每亩产量比上年减少0.2公斤,下降0.1%。
2022年,全国夏粮和早稻产量分别为2948.1亿斤和562.5亿斤,分别比上年增加28.9亿斤和2.1亿斤。
事实上,受自然灾害的影响,今年的粮食丰收来之不易。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司长王贵荣表示,夏季长江流域高温干旱,东北地区南部农田渍涝灾害偏重,对粮食生产造成一定影响。
今年夏天,长江流域秋粮主产区受到严重的旱情影响,由于当时正值我国南方水稻生长孕穗的关键期,因此对秋粮生产带来不利影响。而前一年的秋汛让主要的小麦产区都受到了影响,多达1.1亿亩的晚播麦让夏粮丰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。
“中央财政紧急安排农业生产和水利救灾资金,各地全力抗旱救灾,强化田间管理,近年来建成的高标准农田,对农业防灾减灾发挥了重要作用。”王贵荣介绍。
高标准农田立下了汗马功劳。最近十年,国家对以农田水利为主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投入,高标准农田覆盖了我国东北、黄淮海、长江中下游等六大粮食主产区的不同地形和土壤条件的耕地。这些集中连片、沟渠相连、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,稳定保障了我国1万亿斤以上的粮食产能。
同时,今年中央继续提高小麦、稻谷最低收购价,稳定玉米、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,先后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400亿元,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。
科技赋能农业生产
同时,科技发展也为农业生产赋能,提升了农业防灾减灾的能力。如今,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%。4000多种我国生产的农业机械装备,驰骋在高原、极寒、平原和南方丘陵山区等不同区域的田野里。
搭载了大数据、云计算、北斗导航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智能农机,更是让我国农用无人机装备总量、作业面积稳居世界第一。
“科技创新的作用,表现在种子、种植以及病虫害防治、水旱灾害防治等多个方面。”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、中国食品(农产品)安全电商研究院院长洪涛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,长期以来,我国粮食是“靠天吃饭”,虽然自然灾害无法避免,但我国充分发挥了科技等多种生产因素来进行粮食的生产过程。
洪涛认为,不仅需要“藏粮于地”,更需要“藏粮于技”,利用多种科学技术,包括直接的种植科技、“收割科技”,还要利用“数字科技”,如遥感卫星等,应用在估产、ai人工智能的收割等方面,做到颗粒归仓。
科技发展、智能制造在农业领域的运用,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,减少了成本。日照博联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业峰介绍,以该企业生产的叶菜收获机为例,纯人工收获一亩地的蔬菜需要8个人耗时一天,而采用机械收获只需要2个人花费45分钟,菜叶的损伤率也降到了10%以下。引进这些智能设备后,较传统生产模式降低了2/3的人工成本。
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
粮食安全至关重要。《2022全球粮食危机报告》显示,2021年有53个国家或地区约1.93亿人经历了粮食危机或粮食不安全程度进一步恶化,比2020年增加近4000万人。并且该数据在2022年依旧不容乐观。
丝路社会科学院经贸合作部主任、东北林业大学客座教授王建娇表示,2022年国际粮食价格的持续上涨受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影响较大,自2021年开始,由于疫情、俄乌冲突、化肥原材料价格上涨,造成了粮食的价格持续上涨。
“粮食价格的成本上涨进而推高了国际粮价,对很多发展中国家来说粮食安全正面临巨大威胁。”王建娇说。
而今年粮食的丰收,无疑让国人面对各种挑战有了更足的底气。“2022年,全国粮食再获丰收,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提供了有力支撑,为应对复杂严峻国际环境、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奠定了坚实基础,为稳定全球粮食市场和食物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。”王贵荣说。
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监测显示,我国粮食价格走势平稳,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。今年1-10月,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中的粮食和食品价格涨幅分别为2.8%和2.5%,明显低于美国食品价格9.8%、欧元区食物价格9.6%的涨幅。
洪涛认为,“十九连丰”再次向世界回答了“中国人能否养活中国人”这个世纪之问,真正实现了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的手上。这表明中国粮食产业发展道路是成功的。
“中国农业还有巨大的潜力。如神十四航天员平安抵京,同时带回的还有水稻的实验样品,如果本次在轨获得的水稻种子能实现量质双增,将有效减少我国粮食对外依存度,提高中国粮食抗风险能力,甚至将造福全人类。”洪涛表示,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世界话题,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,探索粮食可持续发展道路。
北京商报记者 方彬楠 袁泽睿